什么样复习资料最有价值?许多人都陷入了误区

摘 要

  最近,通过各类文章的阅读量,发现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。 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,许多同学都习惯于在网上搜索各类学习资料。但是,对于这些资料的好坏如何甄别,却是一头雾水。

最近,通过各类文章的阅读量,发现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。

在互联网发达的时代,许多同学都习惯于在网上搜索各类学习资料。但是,对于这些资料的好坏如何甄别,却是一头雾水。

通常而言,对于那些文笔比较好,说的天花乱坠、风趣幽默的经验文,都十分迷信,认为取得了真经;而对于一些平平无奇的,只是介绍真题解法的文章,往往不屑一顾。

方法类阅读量很高真题类阅读量很低

这也是许多同学在网上看了无数文章,水平却没有什么本质性提升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
学习和其他活动不同,花里胡哨的东西,往往华而不实。

我在最早研究面试的时候,一般那些经验介绍类、学习方法类的文章,我看完之后,也是十分激动,感觉豁然开朗,然而运用起来,会发现根本就是花拳绣腿。

后来我改变了战略,不再看哪些方法技巧类文章,专门去看别人的真题解析,然后从真题解析中提炼思路,这样一来,反而水平提高的非常快。比如我在面试中经常使用的“三心”,其实就是从一道题目中提炼出来的,曾经帮助很多人绝地翻盘。

不要问我什么是“三心”,我已经在很多真题解析里发过了,如果还要继续问这个问题,那注定还是考不上的。

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?

其实原因很简单,考试毕竟是以题目的形式出现的,只有从真题中得出来的东西,才和考试的本质最接近。

只是可惜,这个道理很多人不懂。错把陈醋当成墨,写尽半生纸上酸。

前几天,有位同学跟我讲:老师,你当时讲的真对啊,面试真的要去背,不然有些话,根本就是想不到,必须的去死记硬背。如果当初就去背,那早几年就上岸了,也不会拖到现在才上。

从我教学的经验来看,也印证了这一点,但凡是那些学习扎实、肯花大力气去背题目的人,到最后分数往往很高,甚至九十多分都可以考得出来;而那些自我感觉良好,题目一看就有思路的人,喜欢投机取巧,不注重背诵,最后进步甚微。

这个血淋淋的教训,相必不止一位同学有过。

道理很简单,通过背诵,自然能掌握思路;通过背诵,才能积累原始词句;通过背诵,才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。

因此,我发布了很多真题解析,目的就在于此。

但遗憾的是,很多同学特别喜欢看哪些技巧类文章,比如申论怎么抄、面试十大方法、行测秒杀技巧之类,这类文章的点击率往往比真题解析类高很多,我经常不由得感慨: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。这些东西不是不能看,但是不能当做主餐,否则就会本末倒置、营养不良。

包括申论,也是同一个道理,最有价值的文章就是真题解析和大作文批改,但是我们会发现,这两类文章喜欢看的同学恰恰最少。

所以,每年上岸的都是极少数人,因为大多数人还沉浸在各种“捷径”中不可自拔,学海无涯,无舟可渡。

学习是需要刻苦积累、反复锤炼的,不要再试图一步登天了,建议大家还是回归重心,把精力用在各类题目解析上吧。

我发文章从来不追求浏览量,我更愿意那些真正懂得去看,这会给我一种“宝剑赠英雄”的成就感,只有要极少数人能从中受益,我心足矣。

所以有位学生曾偷偷跟我讲:不希望看我文章的人太多,怕竞争对手也看到。我跟她讲,完全不用担心,你觉得好的东西,很多人看到了也不会点开。

之所以写这篇文章,实在是不忍心那么多人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,所以,最后再给你们这些迷途羔羊们一次提醒:真正好的东西,就像古董,外表不一定光鲜,只有懂的人才能发掘其中的价值。

qyangluo
留言与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
昵称:
匿名发表 登录账号
验证码: